对疑难癌症的诊治也应给予关注

时间
2008-04-24

近年来公众对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的认识和预防观念日益增强,然而肾细胞癌(RCC)、胃肠间质瘤(GIST)等相对少见的疑难癌症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4月15日,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两位来自上海的肿瘤学专家在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肾细胞癌、胃肠间质瘤等疑难癌症提高关注度,有助于减轻它们的危害程度。

早期发现相对困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肿瘤专家叶定伟教授介绍说,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目前占所有肿瘤的2%~3%,近年来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据报道,2002年全球范围内肾癌患者已超过20万人,且每年约以2.5%的速度递增。在我国,肾癌发病率在泌尿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二,且多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尤以城市居民为主,而男性罹患肾癌的风险更大。肾癌常表现为小的局部肿块,很少产生明显症状,其典型“三联症状”为血尿、腹痛、背部或腹部可触摸到的包块,但同时有这三联症状的患者不到10%。

“胃肠间质瘤则相对罕见,全球的发病率仅约为十万分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外科主任师英强副教授指出,这种在2000年才建立起诊断标准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年龄分布较广,多发于60岁左右的患者。据估计,在美国每年大0例新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病例,预计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万~3万例之间。

这两类肿瘤的共同特征是初期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相当一部分肾癌患者是在体检时进行B超、CT等检查后发现患病的;而胃肠间质瘤患者则在接受双憩室小肠镜检查时易被发现。两类肿瘤均约1/3患者在确诊时就发生了转移,而临床上对发生癌症转移的患者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良,生存率低。师英强提醒说,出现长期便血而一般检查没有发现病变的患者,最好到三级医院的消化内科做双憩室小肠镜等检查,而体检时的影像学检查对帮助早期发现肾癌具有积极意义。

靶向治疗拓展希望

对于早期患者而言,这两类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治疗金标准是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但其中20%~40%在术后会出现转移;而胃肠间质瘤术后的复发转移率约为55%~90%。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类肿瘤对术后实施的放疗、化疗等手段均不敏感。另外,细胞因子治疗肾癌的缓解率低(不到20%),尽管伊马替尼分子靶向治疗是当前批准的惟一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系统疗法,但有10%~12%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而继发耐药可高达42%,且治疗期间每年递增10%。

不过,还是分子靶向疗法的发展给这两类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策略。专家介绍说,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抗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可以有效延长晚期肾细胞癌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欧洲泌尿学会的肾癌治疗指南(2007年版)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肾癌指南(2007年版)均推荐舒尼替尼作为转移性肾癌治疗的一线和二线药物,而对于胃肠间质瘤而言,舒尼替尼是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患者的惟一选择。

专家表示,疑难癌症的发现难、治疗手段有限等现实问题,只有在人们对它们给予高度重视时才可能有所改观。